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六篇
弘扬工匠精神 勇攀质量高峰。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
那么关于《大国工匠》的观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六篇,以供参考。
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
有一种精神叫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精心雕琢,力求产品完美的精神。
在我的家乡泉州丰泽广场,有一座“
鲤鱼鱼龙”
的石球城雕。
整个球体由121个花岗岩榫头拼接而成。
上面雕刻着五条翱翔盘绕的龙、三条进化的龙头鲤鱼和十一条跃上浪尖的鲤鱼,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故名“
鲤鱼鱼龙”
。
我妈告诉我,这个“
鲤鱼、鱼龙”
雕塑是我们学校的杰出校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的作品。
一听说是我学校校友的杰作,我顿时激动起来,心里好像很佩服陆的校友。
我是通过认识这个优秀校友的。
李思大师从事木雕设计和制作已有50多年的历史。
他的印象很简单,但每一张记录他创作的照片,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兢兢业业、刻苦耐劳、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你看,当他在雕刻的时候,他专注的表情意味着艺术大师在用心交流和谈论他的作品。
陆大师的艺术精品一件接一件地欣赏,他高超的技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必须对木刻有深厚的激情,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创作出如此励志、有创意的作品!
我妈告诉我,我们学校有很多像鲁大师李思这样的优秀校友,比如世界体操冠军蔡焕宗,上海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敬先,他把中国艺术瑰宝木偶艺术传播到了世界各国。
这些校友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以一种热爱和创造性的工作,促进了家乡的建设和祖国的发展。
我妈给我讲了一个又一个优秀校友的故事,包括我们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之路,以及它的辉煌成就。
我深受感动。
从故事中我明白了什么是劳动和创造之美,即在劳动中创造美,在劳动中实现价值,在劳动中实现梦想!
我妈告诉我,匠人精神是时代进步所需要的精神,是世世代代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我认为,就是从我们的孩子开始,就要学习工匠精神,把这种工匠精神带到学习中,积极进取,努力工作。
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
很久以来就对付守永的著作《工匠精神》有所耳闻,近日有幸拜读,读罢掩卷,心中感触良多,我被书中精彩纷呈的小故事和作者入木三分的道理阐述震撼着,现将感想列出一二,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过深层次的思考,到底值不值得全心付出?在又苦又累的时候会想:反正都是发那么多工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是更舒适惬意吗?工作和生活到底怎样平衡?等等…
…
此书以全新的角度了这些问题,并告诉我们,工匠精神不是枯燥机械的、僵硬死板的,而是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不只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获得,拥有工匠精神无论对自己还是和对企业,都是一种“
双赢”
的局面。
乔布斯曾说:“
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
。
不可否认,“
工匠精神”
是一种奉献精神。
它可能默默无闻,无私地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从而确保了企业的正常运转。
试想,若没有这种精神,企业将会怎样?作为公司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应认识到“
今天我以公司为荣,明天公司以我为荣”
,“
我是公司中的一员,我应该对公司负责”
。
如果不作奉献的话,整个公司最终将会失去赢利的机会,受损失的不仅是公司,还有公司的成员,当然也包括自己。
所以,为了公司的利益,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要摒弃那种“
马马虎虎就可以”
的想法。
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同时,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我曾经听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
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
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他答道:“
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
薛勤当即反问道:“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生动的表明,只有踏踏实实做好小事,才有做大事的能力,只有兢兢业业圆满完成自己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公司的兴旺乃至整个社会的繁荣才有可能实现啊!
总之,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他的人生态度,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得出色,才会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
《大国工匠》向我们呈现了两丝钳工顾秋亮、航空手艺人胡双钱、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等典型人物,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追求完美与极致、视技术为生命的崇高的敬业精神,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
匠人精神”
令人钦佩与折服。
在他们身上,劳动精神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大国工匠每期介绍的都是一些从事制造行业的技师们,有的是在生产一线装配蛟龙号。
高速列车,飞机的钳工,在用他们一双双勤劳的双手,高超的艺术创造者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大国工匠中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非常高的产品。
如果0.1%的质量问题。
飞机可能会坠落;
高铁可能会脱轨;
轮船可能会沉没。
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
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
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
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
在承接国家“
七五”
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他们热爱航天,勤奋实践,立足本岗,刻苦钻研,我们应该时刻
向他们学习。
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自己在以后可以大有作为,成为大国工匠的一员。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我们勤奋劳动、诚实劳动、热爱劳动,就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甚至会有奇迹的发生。
这些劳动者,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就是因为他们尊重劳动、坚守劳动、视劳动为生命。
他们以辛勤的劳动积累经验、创造奇迹与力量,以不懈的追求唱响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
明年的我们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劳动者。
我们都应该像大国工匠一样,勇于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与奇迹,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让我们共同点赞大国工匠,让我们共同弘扬劳动精神。
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
随着时代的进步,“
工匠精神”
被政府高度重视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大势所趋。
并且在“
供给侧”
改革力推的前提下,淘汰落后及过剩的产能已经成为必然,但无论如何,就像政府今天所倡导的,真正具有“
工匠精神”
的组织和个人是不会淘汰的,因为真正的“
工匠精神”
必然经得起时间校验,并成为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
创意无限,匠心支撑”
。
当下,创新创业大潮涌动,“
互联网+”
颇受青睐,大批创客投身其中。
这里头有脚踏实地的深耕者,但也有不少一天到晚想着如何造噱头、拉投资,幻想借互联网的东风,“
抄一把就走”
之人。
与此相应,很多产品往往火了一把便再无踪迹。
如此“
创”
法,除了搅出些过时即破的泡沫,难言价值。
创新创业不应成为浮躁的代名词,那些真正成功的互联网神话缔造者,远非鼓吹概念、贩卖情怀这么简单。
很多大佬正是以其对细节近乎严苛的追求向大家证明,只有“
互联网+工匠精神”
,才能出优质产品。
人们在不断呼唤工匠精神,然而要想养成工匠精神,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
匠人”
并没那么容易。
它需要从业者 不忘初心 ,始终都能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任周遭如何变化都不为所动,只精益求精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出一份份令人满意的产品。
具体说来,应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心存敬畏。
古语有云“
敬事而信”
,敬畏是内心的一把标尺,影响着做事的态度。
心存敬畏,做事时会认真对待,小心翼翼生怕出错,一丝不苟力求完美。
心存敬畏,对所做的事会更加珍惜,做事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进而将其当作一种追求,去努力达到它的极致。
甘于沉潜。
当下社会前行的脚步是快速的、急促的,很多人的心性也变得比较浮躁,做事情急于求成。
但要做一个好的“
匠人”
,恰恰应该少些浮躁,甘于沉潜。
沉潜下去,静下心来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不求立刻去获益,而只求做出的东西无愧我心。
电影大师王家卫就是很好的一例。
在现代追求短平快的影视行业,王家卫却在近30年内只产出了10部电影。
而《一代宗师》前后筹备13年,拍摄了3年才做好,最终以完美的细节、极具张力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大获好评。
对于花费这么长时间做一部电影究竟是否值得,王家卫自己是这么说的:“
功夫都不是白花的,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慢和时间都是必须的。
”
不慕名利。
不慕名利才能不计得失,才能经得住诱惑,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到做事上,用到打造更好的产品上。
莫言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曾经有杂志找莫言写一篇杂文,莫言却淡定地以“
我就是写小说的”
拒绝了。
他始终坚守在严肃文学阵地,秉持工匠精神,拒绝去写“
来钱快”
的文章,却在文学创作中字斟句酌,力求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心声。
最终他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赢得了国内外专业评论家和大众的认可。
勇于创新。
做一名合格的“
工匠”
,还需要有一份创新精神。
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做一些山寨产品只能引来别人的否定与嘲笑。
而即便对于自创品牌来讲,也要不断向前,一旦自满自足,势必很快就被他人超越。
《大学》中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只有保持创新意识,每天进步一点点,才能厚积薄发,最终将事情做到极致,不论风云如何变幻,我自走在最前沿。
“
工匠精神”
,知易行难。
但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每一个从业者都时时审视自己是否做到了这几点,终将会养成“
工匠精神”
,用自己的专业与专注、执着与创新去做出大众最满意的精品,赢得广泛认可。
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 观后感
今天,单位团支书告知,速度写篇大国工匠的观后感。
可能过去一年总是给单位写写两弹元勋、正能量之类的文章,给别人留下了又红又专的印象。
只不过,在这个又红又专的内心深处,还有一颗胡思乱想的种子。
《大国工匠》,看了,当然有感。
可这种感,却是悲感多过喜感。
只是这就不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了,那就当无感吧。
因为,这只能叫《大国工匠》,无法叫强国工人。
《大国工匠》中,讲述了8位工人(我没有用工匠,因为我尊敬他们),用自己飞凡的工作能力,缔造了各种中国“
神话”
。
看了每一集故事,那么生动,那么逼真。
相信但凡去过工厂工作的人,或者了解工厂的人,甚至对工厂没有概念的人,在看了他们的故事后,都会由衷佩服他们。
而在贯穿全集的故事中,有几个词,听到了,却是那么无感。
_x,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_余年,没有_文化/
_学历的他/
她,靠着传承/
钻研/
_,凭着专注/
坚守/
_,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
_,成为_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_x用自己的双手,打磨了/
加工了/
制造了/
_了精度为_的世界级水平的_。
_精度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中国记录/
ta自己的记录...
我尊敬佩服每一位用自己双手,辛勤工作,努力生活的人们。
而提到工人,我对他们又有另一种感情。
我的爸爸妈妈都工作在工厂之中,用今天评价一个人的方式评价他们,他们很失败,因为他们是工人出身(有时候荣誉也同地位一样,代表着成功,只不过他们都不是“
工匠”
)。
但对于家庭,他们很成功,很伟大。
他们夫妻恩爱,养育了孩子,孝敬了父母,行得正,坐得端,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也正是如此,我对工人的认识,跟不是工人家庭出身的人相比,可能又多了一点点。
我对15岁时的一个记忆片段,至今印象深刻。
那时候,爸爸带我去了他所在的工厂,让我和他一起在里面站5分钟。
那5分钟,我闻到了炙热而又夹杂着汗水和油污味道的的空气,轰隆刺耳的声音夹带着机械加工的废屑向我排山倒海般打来。
当5分钟时间到了时,爸爸在我耳边叫我。
可第一次经历如此场景的我,不知道是被身处的场景所震撼了,还是被吵杂的噪声所淹没了,根本听不到爸爸近在耳边的声音。
从工厂里出来,我浑身上下早已湿透。
爸爸对我说,你以后要是学习好点,学到点本事,有能力就去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吧。
如果没那个能力,爸爸最多是带你到这里来工作。
如果,你对这里的工作也不能胜任,那我就送你一个箩筐(我家乡,职业为捡破烂的人们,都是背个箩筐到处捡东西)。
那时候,我对工人,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恐惧。
我也第一次对所有努力工作,为生活努力的人,有了一份敬意。
而这份敬意,也一直让我尊敬所有努力的人。
如果读者您还有兴趣读到这里,可能或多或少,对于工人又多了一点了解。
今天的工作场所,比之过去,条件好了很多很多,但对于很多工厂,其条件,恐怕还不是如电视中,那么高大上。
言归真转,继续说说对《大国工匠》的感觉。
里面的8位主人公,用一生的追求,达到了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可每次看到这种场景,不禁想问一句,年轻人哪里去了,其他人做什么去了。
每一位主人公都是过了知天命的年龄,甚至是过了耳顺之年。
如果我们国家最高端的操作技术,掌握的是在一群知天命,甚至耳顺之年的师傅们手中。
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骄傲,还是一种后继无人,没有传承?
记得刚工作时,也曾少不经事,傻里傻气的说,感受不到传承。
当我说完后,老人笑我傻,中人说我笨。
只因为,我说了句“
假”
话。
可如果今天还让我说,我还会坚持说一样的傻话,笨话。
而我对《大国工匠》的无感,也正是源于此处。
我们推崇着集体主义,可在荣誉面前,却竖起了英雄主义。
对于大国工匠中的每一位大师而言,他们通过《大国工匠》得到了荣誉,可他们的单位的同事得到了什么?这些大师们的年轻同事们,要不是饭桶,要不是混日子的,否则,比这些大师年轻的工人们,去做了什么?学习,大家都懂得。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学不好,是学生们自己不努力。
于是,一代又一代的长江后浪,没有得到前浪的传承,靠着时间,拍死了前浪。
当一代又一代的后浪,经过时间洗礼,终于摸清了前浪的精髓时,自己也变成了长江前浪。
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
很多人都想得很简单:工作就是为了养家活口,图生存。
当然这是基础的,但如果一味变成为“
为了赚钱而工作”
就无法体会工作的乐趣和成功喜悦,无法获得更多的提升,成为一个“
上班奴”
。
俗话说的好: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让赚钱的目标与自己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有梦想才会有动力,也不至于虚度光阴。
在工作过程中还要解决好“
心”
的问题。
高尔基曾说,“
工作是快乐时,人生便是幸福;
工作是义务时,人生便是苦役”
。
在工作中我们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情,有时候我们会受到挫折,让我们体会“
进退”
的深意,有时候有贵人相助,助我们锦上添花,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要从容去面对。
工匠之道就是把理想变成价值的思维法则,成败在一念之间,从改变念头开始。
五大正念中首要为先做人,后做事,用小约翰拼图的故事,一语双关:“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
岁月悠悠,人要实实在在地做成几件事情并不容易,堂堂正正做好一个人更不容易,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要善于把“
会做人”
和“
能做事”
有机的统一起来。
时下,社会上一些人对工匠嗤之以鼻,认为工匠是傻子。
他们觉得把工作做完就行了,精益求精做什么?干嘛非要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干嘛非要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也有一些人虽然敬佩工匠,但理念信念淡化,不愿付出劳动;
但更有一部分人,凭着内心的信仰与追求,身体力行学习大国工匠,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创造更大价值。
就像央视新闻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讲述不同岗位劳动者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这是一种值得社会尊重的职业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品质。
关于央视《大国工匠》观后感范文四篇
以工匠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
脚踏实地的去做事,用心造就卓绝品质。
那么关于《大国工匠》的 观后感 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央视《大国工匠》观后感范文四篇,以供参考。
关于央视《大国工匠》观后感范文
今日,单位团支书告知,速度写篇大国工匠的观后感。
可能过去一年总是给单位写写两弹元勋、正能量之类的文章,给别人留下了又红又专的印象。
只可是,在这个又红又专的内心深处,还有一颗胡思乱想的种子。
《大国工匠》,看了,当然有感。
可这种感,却是悲感多过喜感。
只是这就不贴合时代提高的要求了,那就当无感吧。
因为,这只能叫《大国工匠》,无法叫强国工人。
《大国工匠》中,讲述了8位工人(我没有用工匠,因为我尊敬他们),用自我飞凡的工作本事,缔造了各种中国“
神话”
。
看了每一集故事,那么生动,那么逼真。
相信但凡去过工厂工作的人,或者了解工厂的人,甚至对工厂没有概念的人,在看了他们的故事后,都会由衷佩服他们。
而在贯穿全集的故事中,有几个词,听到了,却是那么无感。
xxx,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xx余年,没有xx文化xx学历的他她,靠着传承钻研xx,凭着专注坚守xx,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xx,成为xx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xxx用自我的双手,打磨了加工了制造了xx了精度为xx的世界级水平的xx。
xx精度也创造了世界纪录中国记录ta自我的记录...
我尊敬佩服每一位用自我双手,辛勤工作,努力生活的人们。
而提到工人,我对他们又有另一种感情。
我的爸爸妈妈都工作在工厂之中,用今日评价一个人的方式评价他们,他们很失败,因为他们是工人出身(有时候荣誉也同地位一样,代表着成功,只可是他们都不是“
工匠”
)。
但对于家庭,他们很成功,很伟大。
他们夫妻恩爱,养育了孩子,孝敬了父母,行得正,坐得端,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也正是如此,我对工人的认识,跟不是工人家庭出身的人相比,可能又多了一点点。
我对15岁时的一个记忆片段,至今印象深刻。
那时候,爸爸带我去了他所在的工厂,让我和他一齐在里面站5分钟。
那5分钟,我闻到了炙热而又夹杂着汗水和油污味道的的空气,轰隆刺耳的声音夹带着机械加工的废屑向我排山倒海般打来。
当5分钟时间到了时,爸爸在我耳边叫我。
可第一次经历如此场景的我,不明白是被身处的场景所震撼了,还是被吵杂的噪声所淹没了,根本听不到爸爸近在耳边的声音。
从工厂里出来,我浑身上下早已湿透。
爸爸对我说,你以后要是学习好点,学到点本事,有本事就去自我实现自我的梦想吧。
如果没那个本事,爸爸最多是带你到那里来工作。
如果,你对那里的工作也不能胜任,那我就送你一个箩筐(我家乡,职业为捡破烂的人们,都是背个箩筐到处捡东西)。
那时候,我对工人,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恐惧。
我也第一次对所有努力工作,为生活努力的人,有了一份敬意。
而这份敬意,也一向让我尊敬所有努力的人。
如果读者您还有兴趣读到那里,可能或多或少,对于工人又多了一点了解。
今日的工作场所,比之过去,条件好了很多很多,但对于很多工厂,其条件,恐怕还不是如电视中,那么高大上。
言归真转,继续说说对《大国工匠》的感觉。
里面的8位主人公,用一生的追求,到达了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可每次看到这种场景,不禁想问一句,年轻人哪里去了,其他人做什么去了。
每一位主人公都是过了知天命的年龄,甚至是过了耳顺之年。
如果我们国家最高端的操作技术,掌握的是在一群知天命,甚至耳顺之年的师傅们手中。
这是一种提高,还是一种骄傲,还是一种后继无人,没有传承
记得刚工作时,也曾少不经事,傻里傻气的说,感受不到传承。
当我说完后,老人笑我傻,中人说我笨。
只因为,我说了句“
假”
话。
可如果今日还让我说,我还会坚持说一样的傻话,笨话。
而我对《大国工匠》的无感,也正是源于此处。
我们推崇着团体主义,可在荣誉面前,却竖起了英雄主义。
对于大国工匠中的每一位大师而言,他们经过《大国工匠》得到了荣誉,可他们的单位的同事得到了什么这些大师们的年轻同事们,要不是饭桶,要不是混日子的,否则,比这些大师年轻的工人们,去做了什么学习,大家都懂得。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学不好,是学生们自我不努力。
于是,一代又一代的长江后浪,没有得到前浪的传承,靠着时间,拍死了前浪。
当一代又一代的后浪,经过时间洗礼,最终摸清了前浪的精髓时,自我也变成了长江前浪。
关于央视《大国工匠》观后感范文
《大国工匠》据了解,这是央视新闻推出的一个系列片,该片主要讲述了中国八位高级技师的敬业、爱国的精神,以及在其领域起到的重要性和极力突破极限的本事。
刚开始,我是对这些毫无兴趣的,毕竟影视界这么发达,不如去看个美国大片过瘾。
可是,随着视频的打开,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镜头所吸引!只见镜头里,一个带着焊接面罩的焊接工,不断的给一个大型的机器做焊接工作,即便他的脸庞被面罩所遮挡,但不难看得出他十分的认真。
过了一会儿,焊接工把面罩摘了下来,露出的是一张中年男子的脸庞,他眼神专注,仿佛对外界的一举一动都不知情,脸上的皱纹如同刻上去一般清晰。
他,就是火箭“
心脏”
焊接工—
—
高凤林!
说起这高凤林,他的成就可真是了不得。
不仅仅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一生的付出,更是以最佳焊缝成型第一个完成美国ABS焊接取证认可,受到美国船检官员的称赞并被首推该试件为工艺评定试件。
被国家评聘为特级技师!是中国焊接领域顶级精英之一!
视频中的高师傅坦白,以往有人用一套房子和高出几倍的工资挖他,这种巨大的诱惑怕是很多人难以抗拒。
可是高师傅却拒绝了,原因是看到他们自我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打到太空,得到的一种成功的、民族的自豪感,是金钱所买不到的!看到那里,我不经直了直腰。
这不仅仅是一个特级技师,还是一名民族英雄!
视频的时间不长,等我们看完了高凤林,就经不住想再看下一部片子,好像这系列的片子有着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发掘。
之前我所想的看美国大片的念头,便是瞬间没了踪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总算认认真真的看完了《大国工匠》这整个系列的视频。
顿时,整个教室没人发出一丝声音,因为寂静无声的我们感到震撼!感动!同时还有发自内心的敬佩!
视频里,这八名技师经过努力、坚持、研究,最终所突破的工业技术上的极限,所得到的成功,是生活在快节奏的我们所想象不到的!里面呈现出那一个个眼花缭乱的数据、不可思议的技术、令人头皮发麻的工业标准,更震惊的是,这八位师傅不仅仅完成了这些标准,还精益求精的取到了无人可达的更高的成绩。
这震撼感,就像大锤子重重的击打在我的`心脏上,发出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不可思议—
—
这便是我所能用语言才表达出的话。
我无法想象一个钳工用他的双手打磨出各种精致、百分百合格的航空飞机零件。
一个捞纸工,所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竟然不超过1克。
一个在深海工作的钳工,仅有着初中文化的他,经过努力的锻炼,做到了许多人做不到的仪器之间的零缝隙连接。
一个LNG船的焊接工能够连续完美焊接13公里长、仅有牛皮纸薄的殷瓦板!除此,还有好几位师傅的经典事迹,加起来一共八名。
这一个个不可能,在他们手上变成了事实。
这就是他们所带来的震感,这就是奇迹!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仅创造了奇迹,还经得住诱惑,勇于应对、敢于坚持。
对那些出高价挖人的公司,统统都是拒绝的。
高师傅也说了,他是人,他也动心过,可是为民族做出贡献,这些值得自豪的东西,金钱无法购买得到。
是的,这八位师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想多多的陪家人、给家里的老婆孩子多些温暖和生活上的关心。
可是他们敬业的心,注定了他们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去专心研究、发展,去突破更多的极限,能够说工作,就是他们第二个家。
能应对诱惑而坚持本心,把一生都奉献在工作上、国家上,向全世界说明、打造了真正的“
中国制造”
。
这种敬业精神,不愧为劳动楷模,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模仿!也值得我们感动,对得起我们所有人对他们的敬佩!
回想起来,我的专业本是建筑工程技术,以后也会是一名技术员。
以前的我,对这些方面并没有过多的想法,但看了这些视频令我改变了许多,也让我对这个专业更加充满了信心和冲劲。
或许我以后的成就没有这八位师傅的那么耀眼,可是我必须要跟他们一样拥有这敬业爱业、奉献于国家、奉献于民族的精神!
努力让祖国的工业领域增增日上,让全世界明白“
中国制造”
代表着品质,代表着中国民族魂!
最终,我很感激中央新闻,是他们的报道和发掘,让这八名可爱的、令人尊敬的师傅能够出此刻大家的视野里。
也感激领导们的组织,让我明白以及了解这些珍贵的视频、事迹,从而令我能够学习他们的精神,令我内心的空白处得到质的改变。
他们的优秀,他们耿直的性格,他们默默埋头苦干的精神,会一向传承下去。
相信不管是哪个领域的人,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重要、需要的东西,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八位师傅的名字吧。
关于央视《大国工匠》观后感范文
昨日晚上,班主任组织我们全班同学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系列片《大国工匠》,看后感触颇深。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高超的艺术创造着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对专业执着,甚至是痴迷。
大国工匠中各个岗位上的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十分高的产品。
如果01%的质量问题。
飞机可能会坠落;
高铁可能会脱轨;
轮船可能会沉没。
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
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
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
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
在承接国家“
七五”
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此刻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我不是制造业专业,而是烹饪专业学生,我们需要不断的理解烹饪艺术的学习。
烹饪不难,但做好不易,烹饪操作技巧确实很难掌握,专业老师对我也十分的关心重视。
学习虽然是辛苦的,环境也热,但苦中有乐,每当我学会了一道菜肴,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便会十分的开心与自豪,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不足,很多的细节是需要装饰的。
不能安于现状,要越来越精,掌握更多的技巧,突破一个个难点,用时间用心去练习。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今社会高手如云,而我,也要确立自己的目标,我要做的'
就是不断的去进步,更上一层楼!
在那里,这篇观后感也差不多落入尾声了,然而,我的真正行动才仅仅开始。
此刻我要做的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朝着技能竞赛的目标前进,要以满腔的热情去获取最后的胜利。
关于央视《大国工匠》观后感范文
何为工匠?一砖一瓦,一凿一砌,令尽身精血聚其中,命理念思想隐其内,其中艰辛历历在身而不足与外人道。
更有甚者终其一生不得人知,受世辱人骂,历亲疏友离,身后数年才为人知晓,因之赞其清誉,痛其苦难,叹其成就,谓其工匠。
大国工匠,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群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是践行劳动精神的最好引路人。
他们以其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前的我们缺失工匠精神,而现在的我们,作为一名奋斗在一线的铁路职工,在工作中就要“
锲而不舍,身体力行”
,“
一念执着,一生坚守”
,我们知道,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如果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虽然我们可能不能像明星一样在舞台上光彩绚丽,也不能像他们这伟大的首席职业技工,拥有高超精湛的技术,但我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做最好的自己、超越自己,不断进取,学习匠人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